当前位置:主页 >医疗美容 >医学美容护肤 >激光美容 >

激光美容特点

发布时间:2013-01-31   浏览次数:   来源:北医三院成(整)形外科
导读:激光美容特点:1、激光在美容界的用途越来越广泛 激光是通过产生高能量,聚焦精确,具有一定穿透力的单色光,作用于人体组织而在局部产生高热量从而达到去除或破坏目标组织的目的,各种不同波长的脉冲激光可治疗各种血管性皮肤病及色素沉着,如太田痣、鲜红斑痣、雀斑、…………
关键词:激光美容

  激光美容特点:1、激光在美容界的用途越来越广泛

  激光是通过产生高能量,聚焦精确,具有一定穿透力的单色光,作用于人体组织而在局部产生高热量从而达到去除或破坏目标组织的目的,各种不同波长的脉冲激光可治疗各种血管性皮肤病及色素沉着,如太田痣、鲜红斑痣、雀斑、老年斑、毛细血管扩张等,以及去纹身、洗眼线、洗眉、治疗瘢痕等;而近年来一些新型的激光仪,高能超脉冲CO2激光,铒激光进行除皱、磨皮换肤、治疗打鼾,美白牙齿等等,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为激光外科开辟越来越广阔的领域。

  2、激光手术有传统手术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首先激光手术不需要住院治疗,手术切口小,术中不出血,创伤轻,无瘢痕。例如:眼袋的治疗传统手术法存在着由于剥离范围广、术中出血多,术后愈合慢,易形成瘢痕等缺点,而应用高能超脉冲CO2激光仪治疗眼袋,则以它术中不出血,不需缝合,不影响正常工作,手术部位水肿轻,恢复快,无瘢痕等优点,令传统手术无法比拟。而一些由于出血多而无法进行的内窥镜手术,则可由激光切割代替完成。(注:有一定的适应范围)

  3、激光在血管性皮肤病的治疗中成效

  使用脉冲染料激光治疗鲜红斑痣,疗效显著,对周围组织损伤小,几乎不落疤。它的出现,成为鲜红斑痣治疗史上的一次革命,因为鲜红斑痣治疗史上,放射、冷冻、电灼、手术等方法,其瘢痕发生率均高,并常出现色素脱失或沉着。激光治疗血管性皮肤病是利用含氧血红蛋白对一定波长的激光选择性的吸收,而导致血管组织的高度破坏,其具有高度精确性与安全性,不会影响周围邻近组织。因此,激光治疗毛细血管扩张也是疗效显著。

  此外,由于可变脉冲激光等相继问世,使得不满意纹身的去除,以及各类色素性皮肤病如太田痣,老年斑等的治疗得到了重大突破。这类激光根据选择性光热效应理论,(即不同波长的激光可选择性地作用于不同颜色的皮肤损害),利用其强大的瞬间功率,高度集中的辐射能量及色素选择性,极短的脉宽,使激光能量集中作用于色素颗粒、将其直接汽化、击碎,通过淋巴组织排出体外,而不影响周围正常组织,并且以其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无瘢痕,痛苦小而深入人心。

  4、激光外科开创了医学美容的新纪元

  高能超脉冲CO2激光磨皮换肤术开拓了美容外科的新技术。

  它通过改变激光器的聚焦特性,使激光点变成一个光斑,利用图形发生器,驱动扫描振镜使光斑按照一定的图形进行扫描,并在瞬间产生高热,从而在皮肤上产生由浅入深的效应分别是气化、不可逆热损伤、加热区域。利用这些效应可以将扫描范围内的目标组织去除。图形的扫描方式分为顺序扫描和随机扫描(对皮肤局部区域的热损伤不同)两种,每个光斑的强度、密度、扫描图的形状及大小均由计算机进行控制,从而精确地控制去除目标组织的深度,达到治疗的目的。激光换肤的作用包括:表皮气化(可以祛除雀斑样痣、去除脂溢性角化、去除光线性角化)以及刺激新的胶原的合成(祛除皱纹)。

  激光换肤不仅克服了传统方法易出血、深度不易控制等缺点,还有刺激皮肤弹力纤维,使其收缩的作用。弹力纤维的收缩可使皮肤收紧,进一步促进表浅皱纹消失,除皱效果更加明显。除皱效果还与使用的光斑大小有关,1.3mm光斑的治疗快速,覆盖均匀;0.12mm光斑的穿透更深,因此恢复时间更短。在进行激光换肤术前后应避光,适当服用维生素类药物,术后面部用药或换药防止感染等。换肤术偶尔会出现的皮肤色素沉着,在黄种人比较常见。术后三个月内一过性色素沉着发生率较高,这种色素沉着多在半年内消失,不再复发。出现这种情况,不必进行特殊处理,应避光,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一些防晒护肤品。为了避免发生永久性色素沉着,在选择手术适应症时应注意,尽量选择肤色浅或肤色深的患者,对于肤色介于两者之间者应当慎用换肤术。

分享到:

1、版权所有: 北医三院成(整)形外科。未经许可不得使用、转载、摘编。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医三院成(整)形外科)”的作品,均转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站致力于提供正确、完整的健康资讯。本站所提供的任何健康资讯,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建议,如自行使用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49号 电话:010-82264249

版权所有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整形外科(原成形外科) 未经许可不得使用,不得转载、摘编 京ICP备05082115号-7 京卫网审[2012]第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