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科室新闻 >医院动态 >

北医三院整形外科 勇于开拓的领路人

发布时间:2013-02-17   浏览次数:   来源:北医三院成(整)形外科
导读:他们医德高尚,不计个人名利,为广大人民服务,无 路 怨无悔。他们是三院成形外科创业和发展路上的领路人,他们更是北医三院整形外科发展人 史上不能忘记的名字。…………

  “创业艰难百战多”,虽然没有战场上的硝烟炮火,但白手起家,从无到有,这其 的 中的艰辛只有创业者才能体会最深。朱洪荫、王大玫、孔繁祜,他们以聪明才智和精湛的领 医术,为患者解除病痛、恢复容貌。他们医德高尚,不计个人名利,为广大人民服务,无 路 怨无悔。他们是三院成形外科创业和发展路上的领路人,他们更是北医三院整形外科发展人 史上不能忘记的名字。

  朱洪荫

  〔1914年4月1日-2007年7月17日)

  男,生于北京,为内蒙古察哈尔蒙古林丹 汗的后裔。整形外科专家,中国整形外科学的主 要奠基人之一,1943年在协和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于北平中央医院(今北京大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任外科住院医师。在此期间, 他目睹外科主任司徒展施行唇裂缝合术、烧伤后 手挛缩畸形松解植皮术等,逐渐形成对成形外科产生浓厚的兴趣。1946年转人北京大学医学院附 属医院外科工作,于1949年在该医院创建成形外科。1963年至1982年任成形外科主任。

  曾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华整 形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整形烧伤外科 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 委、《中华外科杂志》编委。

  1948年,美国整形外科医师韦伯斯特 (Jerome P.Webster〕到中国,在上海举办讲习班,朱洪荫前往学习。这一段学习虽为时短暂, 但他得以了解国外整形外科的兴起和进展,进一 步坚定了终身献身于成形外科事业的志向。1954 年引进W.Littler于同年报道的食指转位法拇指 再造术并予改进补充,至1959年发表论文时已积 有7例均获成功的经验。1952年开始眼睑分裂痣 的治疗研究,创造性地运用彻冲^氏上下睑互补 手术原理修复切除痣后的缺损。1960年发表论文 时已积有14例经验,这在当时是例数最多且均经手术治疗资料最为完整的报道。以上两篇论文均被Acta Chrurgiae Plasticae〔《整形外科学报》〕 登载。1966年发表的以前额为供皮区行鼻再造术 的论文中,阐述如何兼顾发际高低,为使供区所 留痕迹易于遮掩,他设计了4种不同类型的皮 瓣,用取自耳甲部的皮肤软骨复合组织移植片制 作鼻翼部衬里,并以小块连附在皮瓣上的额肌形 成丰满的鼻尖,这些设计和实践都取得了预期的良好效果。1957年《人民画报》曾以“巧手夺天 工”为标题,以中文和俄文分别报道了经他手术治疗的数幅典型病例的图片。

  他一生坚持勤奋读书,已积累专题笔记近 千篇达200万字,并分装为25册。他已将全部手 稿复印以供科内查阅参考之需,还经常号召全科 上下要博览群书,刻苦实践,并勤于总结。他主 编或参加编写出版的专著共7册,其中《成形外 科学概要》是中国近代整形外科的第一本专著, 发表论文10数篇。朱洪荫教授既从事临床医疗和教学,又致力于异体组织和器官免疫学的研究, 以中西医结合为指导思想探索解决抗免疫排斥反 应的新途径。1974年率领医学专业考察团肾移植组赴加拿大观摩学习,归来后与郭应禄院士合编 《肾移植》一书,1980年出版。朱洪荫根据免疫 排斥反应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微血管内凝血和血管壁渗透性的增加等炎症反应,进行了 以中医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方剂以防治免疫排斥反 应的尝试性实验研究。通过对鼠、兔心脏、肾脏 移植模型的观察,证实这些中药确实可以减少常规西药用量,从而降低其毒副作用,并有延长移 植组织存活期的效果。在他的指导下,成形外科 实验室自1973年恢复工作以来,已先后完成多项研究课题,并发表35篇论文。


晚年的朱洪荫教授

  曾任全国第三届人大代表,全国第四届政协委员。

  王大玫

  〔1920年4月13日-2003年3月15日)


青年时期的王大玫教授

  女,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1982年-1985年担任北医三院成形外科主任。王大玫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整形外科学专家,194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医学院医疗系,选择了当时女性极少问津的外科 专业,1949年在北大第一医院参与了成形外科的 创建工作。70年代,首先在我国开展了颅面外科手术,1973年为一例粘液肉瘤已侵及额骨大脑 额叶的患者做了中国首例颅面外科手术,获得 了成功。1979年12月,她在昆明医学院附属第一 医院的协助下,成功完成了 “寄生性头部连胎的 副头切除”手术,国内外医学界给予了极高的评 价。1991年她率先将铜针留置术应用于海绵状血管瘤治疗,取得理想效果,解决了当时整形外科 中十分棘手的难题。王大玫教授在我国较早开展 了颅面外科手术、铜针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用鼻 中隔黏膜软骨修复眼睑内叶缺损、用带肋软骨膜的肋软骨再造颈段气管、用各种肌瓣、筋膜皮 瓣、复合组织瓣等进行全身各部位的修复与再造 等一糸列高难手术。1999年她成功地指导优秀青年医师完成了国内首例人工尿道括约肌置人的改 进术式,为当时经国内外专家会诊认定为无法手 术的严重创伤性尿失禁病人解除了痛苦。王大玫 教授既是医术精湛的医学家,又是致力于学术研究的科学家。她先后主编了《外科手术学局部解 剖学》、《实用外科手术解剖学》、《成形外科 学讲座(头颈部)》(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云南省科技图书一等奖及科技成果二等奖〕、《眼部整形外科》、《简明美容外科手术 学》、《现代整形外科诊疗手册》等6部著作, 参与编写了《局部解剖学》、《口腔颌面外科学》、《黄家泗外科学》、《整形外科学》等10 余部著作。翻译了《皮肤移植术》,参与翻译了 《克氏外科学》等3部著作,在国内外发表了学 术论文50余篇。

  王大玫教授曾任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会 第一届副主任委员、第二届常委,中华医学会 北京分会第一届主任委员。1960年荣获全国及北京市“三八”红旗手称号,1992年受国务院的表彰,1995年被中华医学会表彰为对医学科学及学 会发展建设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84年、1987年 应美国整形外科学会教育基金会主席仏 邀请,她两次赴美作学术交流访问,先后在美国 14个城市医学院作了《关于整形外科中若干疑难 病症医疗方案的设计》等学术报告,引起同行极 大兴趣和反响。1987年被巧初口仏大学医学院聘 为整形外科客座教授,并被聘为美国整形外科 学会通讯会员,《欧洲整形外科》、《国际整形 外科》杂志编委。1991年王大玫教授退休后仍继 续整形外科医学教研工作,追踪整形外科医学前 沿动态,探索整形外科疑难病症。她从医五十余 年,毕生钟爱医疗事业,并为之奉献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

  孔繁祜

  男,1924年8月1日出生,河北满城人,汉族。幼年曾在家乡读私塾,后转人县立高级小 学读五、六年级,历经军阀混战年代,于1937 年考人保定市的一所中学,适值抗日战争爆 发,未能人学,学习中断。稍后举家迁往北平 定居,就读北平四存中学(现北京八中〕和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中。1944年毕业后考取北京 大学医学院医疗系,从此步人了济世救人的一 生。毕业前一年欣逢祖国解放,欢呼新中国的 诞生。卫生部为即将召开的全国第一届卫生工 作会议调查全国卫生情况,委派我和即将毕业班同学随卫生部人员奔赴全国各地收集素材, 为会议准备资料。当年7月毕业,结束了为期6 年的医科大学生生活。

  大学毕业后,全国统一分配,我有幸留校 在北医附属医院外科开始了神圣的医生生涯。 于1949年9月共和国建国前夕,朱洪荫在外科里 创建了成(整)形外科,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 专科。我一进人外科即被以修复重建为特色、 技巧性很强的专科所吸引,很符合我的个人性格。1951年参加北京市抗美援朝手术队,荣立两 小功。在手术队期间亲眼目睹大量烧伤、冻伤和 爆炸伤的志愿军士兵迫切需要成形外科治疗,愈益增强了我学习成形外科的志向和信心。经申请荣获批准,加人成形外科队伍从此拜师学习, 努力钻研,作为终生职业,是整形外科先驱者 之一。亲历了

  我国整形外科的诞生和成长、发 展,做出了一些不愧此生的贡献,因在临床医 疗教学工作中努力作出的成绩,曾荣获北京市 劳动模范的称号。

  1963年因业务发展需要,随科迁往北医第 四附属医院,规模扩大,并增设成形外科实验 室,我被任命为科副主任,这是成形外科历史上最鼎盛辉煌的时期。医护人员和床位增加,业务 繁荣。我在此期间将软骨球移植修复眼球摘除后上 睑凹陷畸形、细长皮管的全耳廓成形术及内嵌植皮 修复严重型鞍鼻畸形作为重点临床研究项目,在技术上有所创新改进,取得了预期的良好疗效。惜好 景不长,于1965年11月,突然接到卫生部撤销北医四院改为放射医学研究所的紧急通知,于是又迁往 北医三院,立即跌人低谷。旋即开始了长达十年之 久的文化大革命,一切工作停滞不前,但医院从未 停诊,我随波逐流,除忙于临床工作外,还昼夜参加革命大批判,无暇钻研业务,荒废了宝贵的中年 时光。在此期间,我曾参加北医赴康县“6*26” 农村医疗队,为期半年。

  史无前例的时代结束了。十一届三中全会 掀起了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建设有特色的社会 主义的伟大新篇章。我随即被提升为延迟多年的 副教授职称,继而升为正教授,此后不几年,于 1989年我65岁退休了。

  在1966年-1969年曾奉命培养1名越南进修 生陈文长,系统授课、示教及指导手术,后因文 化大革命开始提前毕业。前不久从往访越南者获 悉,该进修生现任越南卫生部高级官员。

  我酷爱写作,在工作期间,每有经验体会 和心得总愿意写篇论文,投《中华外科杂志》、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中华医学美学和美 容杂志》、《中华眼科杂志》、《中华耳鼻喉科杂志》、《中华医史杂志》和《中华医学杂 志》(外文版)等系列医学期刊,并在《北医学 报》、《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中国美容 整形外科杂志》等期刊共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 3篇获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优秀论文奖。还在中 级医刊和北京医学发表论文十余篇,并为大众医学撰写科普文章多篇。除论文外,还编著和 参编了几部整形外科的专著,其中于1965年出版 的《实用成形外科手术学》,系鉴于当时我国全国设有整形外科的医院、医生人数无几,寥寥可数,欲从事本专科学习者众多,但当时既缺少英 文专著,中文专著又无一本可供系统学习参考。 为了雪中送炭,加速我国整形外科的推广普及,我(编著〕在以临床医疗工作为主的业余时间 里忙里偷闲与郝铸仁医师(绘图〕共同合作编 著了我国首部《实用成形外科手术学》,满足了 渴望学习整形外科者的需求,出版后迅即售罄,深受欢迎,不少前辈整形外科医师表示当年启蒙 人门,步人整形外科门槛,主要归功于此书的引 导。并参与主编了由卫生部组织的我国首部医学 百科全书中的整形外科学分卷。百科全书是类似词书式的特殊形式的供查阅之需的书籍,有其独 特的编写要求,难度较大。由我三易其稿,方始 完成,问世后迅即在全国销售一空,深受读者欢 迎。还担任医学名词审编中整形外科学的组长,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出版,成为具有国 家权威性的名词,使名词得到统一规范化的应 用,避免一辞多名引起的混乱。

  承担《整形外科手术失误及其处理》的副 主编,由云南科技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此外还 参编了郭恩覃主编的《现代整形外科学》〔2000 年出版〕,汪良能主编的《整形外科学》〔1989 年出版〕,程之范主编的《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中近代医学部分的外科学医史,经过查阅 大量的近代医学文献完成,并考证出整形外科这 一名称最早出现于1934年,由倪葆春在博医会报所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出现。此外,还与曾祥辉合作,汉译Lan T.jacksn著《Local flaps in head and nesk reconstruction》2006 年出版。

  形态效果如何是评价整形外科疗效的重要 指标之一,所以建科伊始,我就着手照片的搜 集,而照相是记录形象的最简单实用的方法。由 于设备原始如折叠镜头、玻璃底片等,拍照不能迅速完成,且价格昂贵,持有一台照相机并非轻 而易举。当时医院都无一台备用,所以照相需去 照相馆拍摄。但照相馆千方百计使拍照对象“变 丑为美”,而整形外科则要求真实、突出畸形形象,故需联系一家固定照相馆,遵循整形外科要 求。除拍照真实外,还需手术前后体位照明一 致、逐例拍照以资对比,显示疗效,其难度与不 便可以想见。直至1963年,整形外科才购置一台 ^61⑶照相机和配套的长焦距镜头。经年累月照片数量与日倶增,我为此设计了简易的逐套(治 疗前后〕编号分类的详细科学管理方法。至1989 年我退休已积有照片达两万余张。不幸的是我费尽心血几十年坚持不懈所收集的资料,竟不翼而 飞,查无下落。面对这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我 科无比珍贵的历史性无价之宝的资料,我不禁为 之落泪、叹惜、伤感,彻夜难眠。

  除从事大量临床医疗工作外,还受聘担任 社会工作职务,曾任卫生部科学委员会整形外科 专题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会副主 任委员、中华整形外科杂志副主编和兼职编辑、中华医学美学和美容外科杂志兼职编辑、中国美 容整形外科杂志副主编和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荣誉副主编。

  于1989年退休20年来仍一直坚持从事中华 整形外科杂志和中华医学美学与美容外科杂志的审稿改稿和编辑工作迄今。现85岁高龄,仍笔耕 不休,志在发挥余热,为学术发展提高尽力奉 献余生。

分享到:

1、版权所有: 北医三院成(整)形外科。未经许可不得使用、转载、摘编。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医三院成(整)形外科)”的作品,均转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站致力于提供正确、完整的健康资讯。本站所提供的任何健康资讯,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建议,如自行使用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

关于我们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整形外科(原成形外科)隶属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具有值得骄傲的历史,她成立于1949年,与新中国同龄,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整形外科专业学科;其老一代整形外科大家朱洪荫教授、王大玫教授、孔繁怙教授等堪称我国整形外科事业的奠基人,为新中国整形外科从零起步,由弱到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更多】

010-82266291(手术)

010-82266290(微创)

    更多>>

三院整形微博

下载安装:    

三院整形微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49号 电话:010-82266291

版权所有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整形外科(原成形外科) 未经许可不得使用,不得转载、摘编 京ICP备05082115号-7 京卫网审[2012]第0069号